“ 雷峰夕照”景点名字释义
雷峰塔矗立于西湖南岸的夕照山雷峰上。每当夕阳西下之时,彩霞映照,雷峰塔优美的剪影横空凌波,令人陶醉。
雷峰塔的历史沧桑
雷峰塔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(977年),是吴越国王钱弘俶为庆祝其黄姓妃子得子而建,最早叫黄妃塔。钱弘俶是吴越国末代国王,也就是吴越开国君王钱镠(liu二声)的孙子。
雷峰塔之名,则是因为塔建于西湖南岸夕照山的雷峰之上,于是称为雷峰塔。至于雷峰之名的由来,据《淳祐临安志》所载,是因曾有姓雷的人家在此筑庵居住,故名。也有人考证,塔所在山峰属于西湖周边诸峰的中峰,而中峰又称回峰,“回”字旧作“雷”字,后人以形致误,遂称雷峰。
北宋宣和二年(1120年),雷峰塔因战乱遭到严重破坏。南宋庆元年间(1195-1200)重修,恢复往昔的金碧辉煌,尤其是黄昏时分塔身剪影与落日相映生辉的景致最为绝妙,被命名为“雷峰夕照”,列入西湖十景。
明嘉靖年间(1522-1566),倭寇入侵东南沿海,围困杭州城,因疑塔内有伏兵,纵火焚烧雷峰塔,致使古塔仅剩砖砌塔身,通体赤红,一派苍凉。
清朝前期,雷峰塔以其裸露砖砌塔身呈现的残缺美以及精彩的民居故事《白蛇传》的家喻户晓,成为西湖十景中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名胜。康熙、乾隆两位皇帝也多次前来游览并题字,此后“雷峰夕照”更是声明远播。
从清朝末年到民国初期,民间盛传雷峰塔古砖具有“辟邪”、“宜男”、“利蚕”的特异功能,因而屡屡遭到盗挖。 1924年9月25日,年久失修的雷峰塔终于轰然坍塌,部分塔砖中秘藏的《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》经卷面世,“雷峰夕照”胜景却从此名存实亡。雷峰塔的倒塌,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议论,各界人士一直企盼重建这座著名古塔。
直到1999年7月,浙江省委、省政府作出了重建雷峰塔、恢复“雷峰夕照”景观的决定,成立了省“双景”协调小组及办公室。
2000年12月26日,雷峰塔重建工程正式奠基。
2001年3月11日,对雷峰塔遗址和地宫的发掘,出土了包括吴越国纯银阿育王塔、鎏金龙莲底座佛像等在内的共计60件精美绝伦的文物珍品,一度轰动海内外。
纯银阿育王塔(内供释迦牟尼佛真身螺髻发舍利)
2002年10月25日,雷峰塔重建工程竣工落成。
重建之后的雷峰夕照景区,占地面积8公顷,主要景观和设施有雷峰塔、夕照亭、妙音台、汇文轩、放大光明阁、如意苑游客中心、藕香居餐饮点等。
历经沧桑的雷峰塔终于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辉,每天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参拜观赏。
景点小结
雷峰塔虽是收费景点(门票40元),因其有厚重的历史文化,更有著名的民间传说故事(塔下压着白娘子),所以推荐为必游景点。
站在塔上还可以俯视西湖全景,蔚为壮观。
当然,欣赏“雷锋夕照”景色的最佳地点不在塔上,也不在雷峰塔景区之内,而在长桥公园。正所谓“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