递马的意思、递马的详细解释
关键字:
递马的解释驿马。 宋 苏舜钦 《乞发兵用银牌状》:“臣欲乞今后起发兵马及乘递马者,中给银牌,以復本朝旧制。”《清史稿·兵志十二》:“驛传在僻地者,仅供本州县所需,亦曰递马,额不过数匹。”
词语分解递的解释 递 (遞) ì 传送,传达:传递。投递。递送。递交。递眼色(以目示意)。呈递国书。 顺着次序:递补。递变。递增。递减。递升。递降(刵 )。 古代指驿车。 笔画数:; 部首:辶; 笔顺编号: 马的解释 马 (馬) ǎ 哺乳动物,颈上有鬃,尾生长毛,四肢强健,善跑,供人骑或拉东西:马匹。骏马。马到成功。马首是瞻(喻跟随别人行动)。 大:马蜂。马勺。 姓。 笔画数:; 部首:马; 笔顺编号: 专业解析"递马"是古代驿站制度中专用于传递文书、接送官员的马匹,其释义可从三方面解析:
一、词源构成
"递"取传递、更替之意,《说文解字》释"递"为"更易也"(来源:《说文解字》)。"马"作为古代重要交通工具,在此特指驿站配备的专用畜力。二字组合体现其功能属性。
二、制度功能
邮驿体系:据《唐六典》记载,唐代每三十里设驿站,配备递马供换乘(来源:《唐六典》)。
分级管理:宋代实行"急递铺"制度,《宋史·职官志》载有"马递""步递"之分,其中马递日行五百里(来源:《宋史·职官志》)。
使用规范:明代《大明会典》规定"凡递马,验符契乃给",需持勘合文书方可调用(来源:《大明会典》)。
三、历史演变
秦汉称"传马",唐代始见"递马"称谓。沈括《梦溪笔谈》详述宋代"金字牌急脚递"用马规制(来源:《梦溪笔谈》)。至清代逐渐被"驿马"统称替代,现存故宫博物院藏有光绪年间的驿马黄册(来源:故宫博物院档案)。
网络扩展解释“递马”是汉语词汇,指古代驿站系统中用于传递文书、接送官员或运输物资的马匹,属于驿传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。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:
基本释义
拼音:dì mǎ
含义:即驿马,特指古代驿站配备的马匹,用于官方文书传递、人员交通或物资运输。
历史背景与功能
制度起源
驿传制度在中国古代已有千年历史,递马作为核心工具,最早可追溯至周代的“置邮”,成熟于宋、清等朝代。如《清史稿》记载,偏远地区的驿站递马“额不过数匹”。
使用场景
文书传递:紧急公文通过驿马快速送达,如宋代苏舜钦建议用银牌作为调兵凭证时提到“乘递马”。
官员出行:官员凭“驿券”可使用递马,例如宋代规定立功者可获“递马驿券”赴前线效力。
物资运输:清代驿站也承担少量本地物资转运功能。
文献例证
宋代:苏舜钦《乞发兵用银牌状》提到通过递马调发兵马,需配合银牌制度以防滥用。
清代:《清史稿·兵志》明确记载驿站递马的编制和用途,凸显其军事与行政功能。
与现代的联系
古代递马类似今天的邮政快递或公务用车,但受限于交通条件,递马的速度和规模远不及现代。例如,19世纪美国横跨大陆的邮递马车路线曾影响铁路规划,侧面反映驿马的历史延伸意义。
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朝代驿马制度或文献原文,可参考《清史稿》《宋史》等史料。
别人正在浏览...
【别人正在浏览】